長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時代的不斷前進,新人新事必將代替舊人舊事。空調行業也不例外。
雙11剛過,不少人購物車里的空調已經清空。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關于空調好壞我們無法判斷,我們只能通過自己的個人喜好來選擇可以“信賴”的品牌。據京東統計數據顯示,高端柜式空調成交額較去年同期翻兩番,新一級能效空調成交額占比突破50%。新一季能效空調中格力空調占據前兩名;奧克斯空調、美的空調分列三、四位;而凈化除菌空調中則是海爾空調和tcl空調占優。蘇寧易購數據顯示,高能效空調產品更受到消費者歡迎,新能效空調銷量環比增長238%;自清潔、新風類健康空調銷量同比增長195%。

據電商數據顯示,雙11期間,傳統空調品牌銷量出色的是美的,互聯網空調賣的最好的是小米。在蘇寧易購公布的10月21日至11月11日家電品牌銷量累計榜上,格力空調的銷售成績只排到第四,小米位列第三。
隨著空調功能技術的不斷升級換代,進軍這一領域的品牌越來越多,國內空調市場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作為一種耐用消費品,空調是哪一年進入中國的呢?行業經歷了哪些功能技術更新,目前主流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空調是在哪一年進入中國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波斯人就發明一種古式的空氣調節系統,利用裝置于屋頂的風桿,以外面的自然風穿過涼水并吹入室內,令室內的人感到涼快;1915年,卡里爾成立了一家公司,它是世界最大的空調公司之一。但空調發明后的20年,享受的一直都是機器,而不是人。
直到1924年,底特律的一家商場,常因天氣悶熱而有不少人暈倒,而首先安裝了三臺中央空調,此舉大大成功,涼爽的環境使得人們的消費意欲大增。自此,空調成為商家吸引顧客的有力工具,空調為人們服務的時代,正式來臨。
也是在1924年,空調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坐落于上海延安西路164號的嘉道理大理石大廈(現中國福利會少年宮)中,使用了美國約克公司氨立式2缸和4缸活塞式冷水機組,這是我國第一個安裝中央空調的商用建筑。
空調設備設計和制造技術在90年代被轉讓到中國,這是通過與當地公司(包括主要元件如壓縮機、熱交換器、電勸機、精細閥和電子控制器的本地制造商)組成的合資公司進行的。此時,中國也從其它先進國家吸收了較大型空調設備的先進高新技術,開始研發和生產空調。
1964年,重慶通用公司就生產出了中國的第一臺離心式制冷機。1973年,春蘭開始生產商用空調,1986年正式開始生產家用空調;90年代初期,春蘭開創出了淡季打款政策,影響了產業之后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
從我國正式開始生產空調到1995年,春蘭空調、華寶空調、東寶空調、寶花空調、迎燕空調成為國產品牌中的佼佼者,盡管1992年之后,格力、海爾、美的等品牌開始冒尖,但在市場份額及相應的影響力上難以與春蘭和華寶相抗衡。
當然,外資品牌在90年代也在國內據著非常高的市場份額,像夏普、日立、富士通(珍寶將軍)等等現在已經淡出主流陣營的外資品牌,但它們曾在整個90年代都綻放過耀眼的光芒。
功能技術成空調品牌競爭力
對于空調企業而言,功能技術不僅是它的重要競爭力,也是推動企業前進的動力之一。由于品牌的不同,產品使用體驗也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也做不到絕對的好用,只能讓絕大部分人滿意,這也為空調技術的提升提供了空間。
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學者對變制冷劑流量系統進行系統研究,取得好的成果,主要是變制冷劑流量系統的模擬分析與控制方式。技術的研發創新誕生助力國產空調品牌穩步向前,比如美的集團繼成功開發生產mdv多聯機以后,21世紀初,與韓國三星集團合作,開發出采用數碼渦旋制冷壓縮機的變制冷劑流量系統;2002年,節能舒適的家用變頻空調上市;2013年,智能空調誕生;2020年,新風空調開始成為市場主流......
每個品類的成長都會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而空調產品在經歷了控溫為主時代、節能時代、智能物聯時代后,在疫情的推動下,受健康概念影響,新風時代已經到來。每個階段空調企業面臨的消費者需求和市場挑戰都不一樣,空調功能和技術的研發創新不僅助力企業穩步發展,同時也轉化為各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物聯網升級后,從被動式硬件到主動式人工智能硬件的應用,空調行業終于迎來了科幻世界中曾經想象過的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的應用也由單一的個人轉入以家庭、以公司乃至以全社會為主題的人工智能的使用,而智能家居在眾多智能家電的支撐下華麗的變身為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
人們通過智能手機遠程為客人發送智能門鎖臨時密碼,較好的解決訪客問題;人們也可以通過語音指令,控制家里的智能電視、智能掃地機器人或和智能窗簾進行互聯操作;甚至可以用智能冰箱接入其他智能終端設備開始工作,即便你不知道如何做飯,通過冰箱推薦的食譜,自己也能燒上一桌美味;當然,智能空調也可以變得更聰明。通過wifi網絡接入智能手機終端的遙控,通過app你會發現,比起普通空調遙控器按鍵,智能手機上的空調操作ui界面功能劃分更細致,數據查看更方便,比普通遙控器操控起來更加的人性化。
近幾年來,空調行業不僅在比技術也在拼價格。以格蘭仕、奧克斯為代表的品牌大喊價格戰,格蘭仕當初攜20億進軍空調,稱要把空調價格降下一半;奧克斯將一級節能空調的價格賣到了2,000元以內。從現在來看,空調價格是降下了一半,甚至更多一些,空調行業種品牌的排名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但低價的背后,產品性能卻無法保障。可能有人會質疑國貨降價產品性能沒有保障,但誰又能保障售價一千多元的進口空調質量穩定可靠?
目前,國內消費者關注度較高的傳統空調品牌有格力、美的、海爾、海信、松下、志高、奧克斯、三菱電機、卡薩帝、大金、科隆和長虹等;也有不少人知道的云米空調、京品空調和蘇寧小biu空調等互聯網品牌。這些品牌中有的具有技術優勢,有的價格便宜,還有的功能獨特,能夠滿足消費者對個性化和新鮮感的需求。
為了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求,空調品牌都在努力將產品做得更好,用科學和創新的力量助推空調產業的進步。經歷了疫情的洗禮,空調行業正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新風已成空調重要的功能
空調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深遠,“十四五”期間,中國3億老年人,5.6億中產隊伍,1.8億“90”后和3億“00”將成為推動消費升級的主力。內銷空調的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的方向一致,空調行業呈現的智能、健康、舒適、節能等趨勢,在疫后得到加強。
如果說疫情加速了消費者對健康、新風、除塵、除菌、自清潔空調的需求,那么,“宅家”模式則促進了用戶對舒適性的要求。而新能效標準的發布促進了節能化趨勢的延續,變頻空調增加定頻空調縮減,新一級能效變頻空調占比提升。在空調領域健康、節能仍然是空調,乃至家電品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
如今,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長,消費升級將成為我國經濟雙循環機制的“發動機”。在家用空調市場,或者中央空調領域,絕大多數家電企業及其產品,都把健康型產品作為了迭代創新升級的方向。
在空調領域,企業除了優化調溫功能,開始關注空氣品質,對氣流、風感、智能等用戶需求。而減碳增氧的“空調+新風”模式則成為行業技術前進方向之一。海爾、海信、美的和格力等品牌,以探究空氣質量和人體感知的影響,并針對性地推出了行業先進的掛機和柜機新風空調技術解決方案。新風逐漸成為空調產品的標配功能,也為其他企業發展新風空調提供了方向。
筆者發現,對于健康空氣的需求而言,健康不僅僅是當下的需求,還很可能是未來的需求。目前,整個空調產業將面臨一定的調整,但發展的大基調并沒有改變。國際市場方面,中國制造的優勢非常穩固,而出口對于家用空調來說也非常重要。企業需要關注整個雙輪驅動對不同行業的影響,比如關注空調產品變頻化、智能化、健康化、集成化的發展方向。